专题 | 愚公故里 砚雕寄情——记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、天坛砚制砚人麻希泉
河南省济源市的王屋山因“愚公移山”而名扬天下,但少为人知的是这山上还盛产一种“质之坚润,色之光彩,声之清冷”的天坛砚。尽管当下用砚台的少,但就是在这太行山深处,却还有这样一些砚雕手艺人,为了不让这历史名砚消弭于时光之中,固执地守护着这种古老的砚雕艺术。麻希泉,这位中青年砚雕艺术家就是其中的代表,他为维系天坛砚的传承,默默坚守,雕刻出一方又一方别具匠心的天坛砚,让这些唐代名砚在新时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。
名砚天坛 源自唐代
济源天坛砚,因王屋山山顶有传说中的轩辕黄帝祭天之坛,故名天坛。天坛砚石藏于王屋山断层岩石深处,已发现开采的石坑有盘古坑、天坛坑、砚山坑、黄龙坑等多处,开掘采用的砚石有青斑、红墩、天蓝、麦叶绿、柳芽黄、三彩、瓜子石等10多种。
天坛砚的石质油腻湿润,纹理紧密细腻,具有坚而不脆、柔而不绵、滑而不溜的特点。按照大诗人苏轼的话来说就是“石自天坛产出,松烟磨去生香,虽然质朴古雅,却能细腻风光”。天坛砚如此出众,所以直到明清之际,都还是文人墨客的最爱。“仙马有灵,迹在于石。棱而宛中,有点墨迹。文字之祥,君家其昌”。这是唐代韩愈眼中的天坛砚。爱舞文弄墨的乾隆皇帝为此还写过《盘古考证》一文。
情有独钟 拜师学艺
7月的一天,笔者慕名来到济源市沁园巧珍砚台厂麻希泉的工作室,一进去便被形状各异、雕刻逼真的天坛砚深深吸引,一时间目不暇接,燥热的情绪安静下来,暑意顿消。
此时麻希泉正拿着一方砚台在用心揣摩,顺着他的眼光望去,这方小砚造型简洁,古朴典雅,玲珑俊秀,线条流畅。这便是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天坛砚。
说明来意后,麻希泉很直爽地向笔者讲述自己学习制作天坛砚的过程。
1986年,自幼喜欢书画、天资聪颖的麻希泉进入济源市工艺美术厂,师承张开泰、张许成两位天坛砚雕刻大师,正式开始学习天坛砚制作。
麻希泉先是跟着师傅学,后来就到各地寻访名砚。有时为了能见到一方好的砚台,他不知走过了多少地方,不知道向藏家说了多少好话。记得有一次在外地有一个古砚展览,他风尘仆仆地赶到展厅,但是展览方不让拍照。为了能拍到这些难得一见的珍品,他硬是软磨硬泡,最后感动了工作人员,拍到名砚的照片。回家后,他将这些照片打印出来,仔细揣摩古人砚的雕刻、造型、立意等,使他受益匪浅。
天坛砚雕刻大师张许成曾说,“制砚人只有具有过硬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修养,才能在雕刻时做到内化于心、外化于形”,性格倔强、不服输的麻希泉始终铭记于心,他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渠道自学与天坛砚雕刻相关的知识和艺术。经过艰苦学习,他系统地掌握了天坛砚制作的基本技艺,对砚文化也有了深刻的认识。他作为张开泰的得意门生被寄予厚望,短短几年就成为一名优秀的砚台雕刻师。
不忘初心,成于坚守。随后,麻希泉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家、省市展览,并获得奖项。2012年9月,他的天坛砚作品《山高水长》获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首届河南省砚雕艺术“盘谷奖”佳作创新奖一等奖;作品《四足砚》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砚文化联合会“2016第五届精品砚台评选二等精品砚奖”等。
探索进取 破旧立新
“在过去,天坛砚创作模式、表现形式、产品风格较固定,所以创新有限,产品较单一,对外交流也比较少。”为了提高自己的雕刻技术和眼界,麻希泉曾先后到山东、广东学习,还在安徽、山西等地参加了砚雕艺术进修班。回来后就结合天坛砚的特点进行了创新和调整。
麻希泉说,出去学习,也是为了了解市场,以前砚台重在实用,现在工艺性增强了,对观赏性的要求越来越高,砚池变小,还出现了镂空等。虽然要求越来越高,但雕出的砚台成品更精致了,可实用、可把玩、可观赏,收藏性大大增强。
长时间的沉淀,加上对生活的感悟,麻希泉的艺术创作有了质的飞跃。麻希泉除了随石就势把生活中万事万物融入艺术创作中,有想法就能够呈现出来,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。麻希泉的天坛砚作品《举杯邀明月》《千里共婵娟》和《仕女图》等被海内外艺术名家收藏。
比如说,麻希泉创作的《仕途砚》,就是巧妙利用砚石的形状进行雕刻的。把进京赶考的举子和双肩挑着行李的仆人放在砚台的右下方,在举子的前方雕刻有河流、小船、石桥、松树、楼阁、祥云、太阳,使整个砚台体现出静中有动的感觉。这方砚的构思精妙之处在于寓意着“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”。“十年寒窗”艰辛过后,一朝金榜题名,必然是祥云围绕,阳光普照,仕途平坦光明。雕刻手法上采用了 “疏可跑马,密不容针”的布局。砚台左边大面积的留白为砚池,两人在砚池的最下方,左边的石桥、松树、楼阁等层层叠加,雕刻得非常紧凑。一松一紧,相互呼应,又使画面显得和谐平衡。不愧为一方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天坛砚佳作。
他创作的另一方《佛手砚》,更是体现了麻希泉的巧思。这方砚台总体形状就如同一个佛手瓜,给人一种圆融、温润的感觉。麻希泉顺势在砚台的下方雕刻了10多个芊芊秀美的“佛手”,在砚台的上方雕刻了佛手瓜的盘藤枝蔓,枝蔓与“佛手”之间环抱着一个较大的砚池,整个砚台浑然一体,使这方砚台的艺术性和实用性得到了有机的统一。
麻希泉的其他作品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,用砚石本身的形状、纹路、色彩,再加上自己巧妙的构思,雕制出美轮美奂的作品,将一方精美的天坛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。
这就是麻希泉,一个为了挖掘、保护、传承千年名砚的技艺,像“愚公移山”一样执著的人。他在刀耕不辍的同时,还悉心研究、宣传着砚文化;他始终持之以恒地学习,力求做出好的作品,用实际行动弘扬工匠精神;他寄情于天坛砚,孜孜以求达到古今合一,天人合一,自然、艺术和人文合一的艺术效果;他制作的天坛砚其刀法之精、设计之妙、图案之美着实令人钦佩,深深地打动着观者,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。
麻希泉简介
1971年8月出生,河南济源人,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、河南省民间美术家。
自幼喜爱绘画,1988年10月进入济源工艺美术厂,师从制砚名家张开泰、张许成,从事天坛砚雕刻和研究工作。其作品在立意和构思上吸取中国传统绘画与民间木雕、石雕、砖雕等艺术精华,雕刻的天坛砚各类题材图案雕工精美、创意新颖,深受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好评。2008年创建麻氏制砚工作室。
部分代表作品
- 上一篇:没有了;
- 下一篇:心无旁骛苦为甘 天坛名砚妙手雕——记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、天坛砚制砚名家孔祥涛